top of page
PXL_20221114_031420539_edited.jpg

赤色病

鳳梨-赤色病.jpg
(植物保護圖鑑/蔡東纂2009)
​徵狀與發生生態

●病徵

       病果外觀無異狀,切開後,果肉呈現輕微淡紅褐色,甚至無任何病徵,但加熱煮沸後,病部呈現褐色而帶微紅。變色部多自心皮的基部開始,向外方發展,導致病果不能製罐。

管理策略

●發生生態 

       開花期間病原菌經由螞蟻、蜜蜂、胡蜂及紅蜘蛛等媒介昆蟲傳入花腔內潛伏,果實成熟期間,氣溫等環境條件適宜時,病原菌大量繁殖因而引起果肉變色。夏威夷及菲律賓的研究報告均曾指出:開花期多雨的情況下,果實發生赤色病的比率較高,可能因病原菌藉雨水飛濺傳入花腔內的故。臺灣南部地區的鳳梨赤病大多發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採收的春果,夏果雖偶也會發生但極少見。

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

       在栽培技術上,曾經發生鳳梨赤色病的地區,宜避免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生產春果,亦即避免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進行催花處理。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試驗分所黃守宏研究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鳳梨IPM指引」

 

©20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產銷履歷集團驗證導入作物整合管理 (ICM)之示範計畫」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製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