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成龍濕地夕陽 李茗威拍攝.JPG
得獎-60.png

滿載夕海八色蕉

得獎單位: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媒體報導:濱海植物藝術自然共處 滿載夕海八色蕉的雲林成龍濕地

成龍濕地原本為農耕地,1986 年 8 月遭受韋恩颱風侵襲,1996 年 7 月又遭賀伯颱風侵襲,因堤防破損暴潮入侵及地層下陷影響,導致當地農田長期浸於鹹水中無法耕種,演替成為草澤濕地。濕地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等不同類型棲地所組成。

 

設計理念以「藝術、生態、克服惡劣地」為主要三核心。在環境惡劣的鹽濕地,能適應之植物種類稀少,為克服此困境,利用當地原生種植物、在地育苗、生態竹筒的方式,讓原生植物與鑽孔的竹筒作為植物炸彈,放置在鹽濕地邊緣或海面上,讓植物生長於原來無法生長之地,成為先驅植物,能有定砂、生態多樣性等功能。藝術層面濕地邊緣的原生植物以藝術手法巧妙配置與濕地中藝術創作呼應,如利用植物的色彩跳色、框景、高低變化、在地素材運用,吸引人群目光,在生態部分則利用土丘與植物創造出生物棲地、覓食環境、停留空間、生物廊道、遮閉空間、鞏固邊坡的功能效果。

 

本次施作所選擇之植栽皆為在地的濱海植物,包含台灣本土紅樹林物種海茄冬與欖李、生長於沙灘岩礫之物種如濱水菜、鹽定、蔓荊、蘆葦、石蓯蓉、冬青菊、台灣濱藜以及芙蓉。這些植物之所以能夠在高鹽且長年浸泡在半淡半鹹水的環境下生存是因為其發展出了得以應對惡劣環境的逆境機制。

在地的濱海植物與景觀藝術生態結合是沿海地區濕地環境典雅氣質的美感表現。波瀾四起的水面,潔淨鬆軟的砂礫,間或星散著灰白的岩礫,搭配繁茂惺忪的枝幹根系,或紫或黃的玲瓏花綴,絨羽般飄逸的花序,隨著季節輪轉的紅色肉葉,清淡灰白的莖葉,與栩栩如生的生態系統,共同譜出濕地環境的樸素與秀麗。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園藝花卉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北市園藝花卉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社團法人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社團法人台灣省園藝技師公會、財團法人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學會、社團法人台灣生態樹藝協會、台灣生物炭產業發展協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