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何應用IPM以達農藥減量

文/楊秀珠  農業世界雜誌/2020/05月/441及442期

農藥減量的目標可設定為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使用頻率、減少使用高毒性農藥以及減少農藥使用所造成的風險。為避免對其他生物體和環境造成影響,以IPM為架構,建立農藥減量策略,以降低農藥使用後的風險,並依據現場狀況合理使用農藥。

在執行農藥減量策略時,必須要維持不減少產量、降低品質與維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進行。

田間管理策略

農藥減量策略所採取的措施。

減少農藥使用而未降低生產力的策略

  • 農業施作措施:合理的農業施作措施可促進作物健康度而達到農藥減量使用目標。包括適當的農業耕作提升作物的健康度、使用有機肥料、輪作、間作、混作、淺耕、適當的灌溉管理、適當的種植時間、精確耕作。

  • 栽種抗性作物:種植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作物和選擇適當的作物品種是預防害物的管理系統根本。

  • 天然資材:使用各種植物萃取物和其他天然材料控制病蟲害的族群擴展,常見的有苦楝素、除蟲菊、銅劑、硫磺、皂素、油劑等。

  • 生物防治:管理害蟲種群,使其維持自然、平衡,並將所有造成作物損失控制在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為較可行的管理策略。

  • 害物整合管理:一旦害物發生到達經濟防治門檻時,化學防治可降低作物因危害物發生所造成的損失,結束後檢討、改善與制定下一期作之IPM策略。

  • 農業生態學:應用作物與害物生態學特徵以降低害物族群擴展。

  • 有機農業:物質循環使用,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與肥料。

  • 使用較低危險性的藥劑:逐步取消使用高度危險的藥劑,以低危險性的農藥取代,減少農藥負面副作用。

  • 農產品的農藥使用率與生產力/獲利率的相關性取決於農場的情況。

  • 改變種植系統包括作物多樣性、引進耐性品種、品種多樣化、改變種植日期和施肥條件,同時修改部份作物的產量指標,使用既有的變更育苗技術和機械除草。

  • 依不同作物分別建立IPM策略,並機動式調整。

  • 農業生態、整合管理與替代品使用必須整合應用。

  • 依藥劑的毒性設定不同的稅率,增加的稅金用於開發替代品,提供更適合之產品。

  • 改變農民的心態與習慣,促使農民接受不同以往的管理模式。

  • 農民需要組織、輔導、專業訓練,適時提供技術性建議。

  • 經濟誘因是必要的。

ipm網頁文章圖表_工作區域 1 複本.png

1. 正確診斷
施用農藥前務必正確診斷,確認田間發生的害物種類。詳細觀察害物、詳知栽培環境與作物生長勢。

 

2. 藥劑選擇
盡量使用選擇性藥劑,並詳讀標籤確認:
① 已登記。
② 了解作用機制。
③ 了解施藥規範。
④ 依使用方法施藥。
⑤ 輪流使用不同作用機制之藥劑。
⑥ 作物接近採收期時,選用接觸性藥劑。


3. 施用技術

使用前:
① 選用合適的噴嘴及施藥器械。
② 遵循農藥使用安全管理規範。
③ 盡可能降低施藥次數。
④ 不同作物、不同害物應用不同之噴施方式。
⑤ 監測施藥過程。
⑥ 點狀噴施。

4. 施用時期
須考量:
① 了解害物之生活史、發生生態與危害狀態,於最易防治之時機施藥。
② 依田間發生害物種類選用適合的藥劑,不可使用過期藥劑。
③ 在病蟲害發生初期或雜草未開花、種子未成熟之前施藥;木本或深根性 

        雜草則先割除地上部,待長出新組織時施藥。
④ 作物生長期。

5. 使用人員教育訓練
提供相關訓練與資料,強化農民合理使用農藥的技能。

6. 重視操作人員安全
提高操作人員危機意識,施藥過程中採取安全防護。

7. 重視農產品安全
加強追蹤農藥的使用過程,透過精準的施用技術,降低農產品上的農藥殘留量。遵守安全採收期,及減少施藥系統的污染與清洗。

8. 重視環境安全
① 採用防飄散噴施器械。
② 採取適當的隔離措施。
③ 降低對非目標生物汙染。
④ 謹慎處理施用後之廢棄物。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