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M五大步驟:
診斷、預防、監測與評估、治療,及記錄。
2. IPM十項措施:
① 正確診斷並保持完整紀錄。
② 保持完整之氣象資料。
③ 密切觀察作物生長勢。
④ 密切監測害物發生狀況。
⑤ 估算防治基準與經濟危害水平。
⑥ 製定詳實之查檢表。
⑦ 保持高度警覺,隨時發現作物異狀。
⑧ 因應不同狀況選用合適之管理措施。
⑨ 因應不同生長期採用不同之管理措施。
⑩ 效益評估。
3. 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ICM):
其目標在於生產高品質、高價位之農產品,以獲取最高利益,且達永續經營之境界。
包括7項原則:
① 經濟且精確地施用化學物質。
② 慎選應用資材,促使所施用之質材可互相配合而達到最佳化之應用,方不致造成浪費。
③ 重視天敵之繁殖,同時建立一有利於土壤及作物生長並而可抑制有害生物(包括病害、蟲害及雜草等)繁殖之環境。
④ 藉由適當之輪作及耕作模式,以營造土壤肥力最佳化之條件。
⑤ 維持或增加經濟效益,而非追求絕對之作物高產量。
⑥ 將不利於環境之因素降至低點。
⑦ 延緩及降低藥劑抗藥性之發生。
4. 良好農業規範(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主要的目標:
① 引導農業生產體系走向永續農業並維護生態安全。
② 生產高品質的安全農產品,以維護消費者健康。
③ 藉由市場機制,促進糧食安全。
④ 改善生產者及其家人的工作環境,並提升經濟收益。
⑤ 重視動物福祉,使動物可獲得適當的飼養。
5. 依據良好農業規範進行田區管理時,可以參考下列原則:
① 選擇適當種植地點:選用無土壤及水污染風險的地區。
② 田區土壤:進行土壤理化性質分析,適度翻耕必要時採用輪作措施。
③ 作物選用與管理:選用適合當地種植之作物種類、易發生害物具抗性品種,避免強光與豪雨、控制溫度、濕度與風速,或採用環控設施。
④ 水源管理:分別由作物與工作人員二方面考量,提供乾淨水源。
⑤ 防治資材合理使用:依據診斷結果選用已登記藥劑,並精準施用,同時確實執行安全防護措施,藥劑貯存與廢容器處理均符合規範。
⑥ 肥料合理使用:依土壤分析結果施用合適之肥料(種類及用量),以有機肥為主。
⑦ 採收:放置於乾淨的容器中,避免碰傷製造傷口。
⑧ 貯運:貯運時應小心、堆放整齊並覆蓋保護,以乾淨車輛單獨運送。
⑨ 執行良好農業規範時,任一流程均保持詳實紀錄,以利後續之追溯及改善之用。
6. 產銷履歷制度:
架構在良好農業規範下,促使生產者正確使用資材,並因保持詳細而完整的紀錄,使其管理過程具可追溯性,並在公正的第三人驗證下,達到資訊公開的目的。
-
若能以IPM為基礎,應用預防策略降低害物發生而減少農藥使用,增加作物健康並降低肥料使用量,而管理過程中詳實的紀錄,亦為可公開、追溯的管理資訊。
-
成功的作物整合管理除符合產銷履歷制度的精神,更可提供優質的農產品,且對環境友善而促使農業永續經營。
作物整合管理與產銷履歷管理流程之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