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呂俊緯3_edited.jpg

瘡痂病

6.jpg
7.jpg
​徵狀與發生生態

●病徵

普遍感染幼葉、嫩枝或幼果。葉片罹病時病斑呈圓堆狀凸起,反面則凹陷,使葉片畸形;枝梢則萎縮呈瘡痂狀。果實病斑初期為水浸狀淡茶色小點,後擴大為灰白至灰褐色,並隨組織成長隆起為表面木栓化的瘤狀畸形,而果實果皮增厚、粗糙化,容易落果。

●發生生態 

  1. 真菌性病害,藉雨水傳播。北部山地多霧、日照不足等低溫高濕地區,或氮肥施用過多使植株延緩成熟時,易使本病發生。椪柑、桶柑、海梨、廣東黎檬、檸檬及溫州柑等易發病,酸梅、柚類其次,橙類、金柑、枳殼則具抗病性。

  2. 瘡痂病以菌絲潛伏於患病病斑組織中越冬,春季時繁殖分生孢子成為初次傳染源,隨雨露水或風傳播至幼嫩部位,越新的病斑繁殖力越強。而初次受害部位成為第二次傳染源,持續散播病原菌至其他新生組織,最適傳播溫度為25~26℃。本病病原菌亦可於落葉上形成子囊孢子,受雨後傳播。

管理策略
  1. 適度修剪枝葉,提升園區光照及通風性,降低區域濕度。

  2. 剪除植株罹病部位,落花、落葉、落果、枯枝等均須徹底清除、帶離園區。

  3. 合理化施肥使樹勢強健,增加植物抵抗力。

  4. 發生時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核准化學農藥,於花苞近開花期進行第一次施藥,結幼果時第二次施藥,隔三星期再進行第三次施藥。

相關資料

​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柑桔類瘡痂病

bottom of page